Page 348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4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济委员会针对当时地区主要产品,搜集国家、部颁、省定暂行质量标准;国家、部、省没有颁
              布标准的,根据有关资料和企业产品测定的现行数据制订地区标准作为检查依据,汇集成38种

              《工业产品质量标准》。1963年1月,由毕节专署工业交通局印发各有关企业执行。



              附
                                           毕节地区工业产品质量标准摘录


                   原煤,①灰分国家规定不超过40%,本区优质无烟煤,必须控制在20%~30%之间。②含砰
              率大于50毫米的石子为矸,不能超过2.5%。③水分不能超过5%。④发热量7000大卡。
                   锌,以六号锌为准:①最高标准,含锌99.995%。②最低标准,含锌97.5%,以下为不合格产品。

                   铅,最高标准,含铅成分99.994%;最低标准,含铅99.5%。
                   生铁,①含硫量一级不得大于0.06%,二级不得大于0.1%。②含磷量:低磷铁不大于0.1%;

              普通铁不大于0.11%~0.3%;高磷铁不大于0.31%~0.7%。
                   铁矿石,含铁量大于40%;含硫量小于0.15%;粒度5~25毫米之间。
                   焦炭,灰分不超过15%;含硫量不超过1%;色泽为银灰色,不得有半焦、泡焦存在。

                   硫磺,1956年出口商品暂行标准:总硫量,特级最低99.8%;一级、二级99.5%,三级
              99.0%;含砷量,特级不超过0.02%,一、二、三级均为0.02%;含硒量,特级不超过0.002%,一

              级0.002%,二级0.025%,三级0.04%;色泽为淡黄色,均匀一致,无黑块,无杂质。
                   手工砖:规格5.3厘米×11.5×24厘米;质量,青砖每立方毫米抗压100~150千克,红砖每立方毫

              米抗压75~100千克;重量,每1000块重3.5吨;色泽均匀,声音清脆,不翘面,不破裂,不缺角。
                   2.开展质量月活动。从1978年起,每年8月定为全国质量月。1978年第一个质量月活动。毕节

              地区根据国家有关要求抽调各部门、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278名组成质量检查团,下设5个分
              团,23个产品质量行检组,分析检查16类产品质量。一边宣传,发动群众揭露产品中存在的质量
              问题,一边采取听、看、查、议、评的方法进行产品评比。检查发现织金县农具厂生产的台秤存

              在质量问题,责令该厂即停产1周整顿,逐项修订零部件和整机质量标准。对已出厂的台秤,走访
              用户,无偿检修;对库存台秤逐台拆卸检查,撤换不合格质量标准的零部件。地区拨给改造经费4

              万元,作为引进先进铸造工艺和必要检测手段的费用。黔西县电池厂自查14.16万只电池中发现720
              只废品,次品2332只,全部报废,受到商业部门好评。1979年,地区抽131名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
              组成13个行检组,检查评比煤炭、电力、化工、建材、轻工68个厂、社的35种产品。在可比的22

              种产品中,有19种恢复和超过本企业历史最好的水平。1980年,将常年质量管理工作和质量月活
              动结合起来,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对所有产品的质量指标认真检查,具体落实;制订产品升级规

              划,努力发展新产品;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抓试点推广成功经验。全地区试制成功打字纸、有光
              纸、1.5万伏高压悬式、蝶式瓷瓶、线路保险、建筑瓷砖、皮鞋成型胶底、猪革出口劳保手套等60

              多个新品种。培训120多名全面质量管理干部。地区轻工局考核7种产品,6种产品质量比上年有所
              提高。1981年,在工业生产连续3年下滑的情况下,以调整为中心,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加强
              工业生产质量管理。1982年,省把当年作为“质量年”,要求各企业做到最优质量,实现最适生



            1446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