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7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267
第十二篇 林业 水利
第二节 水利工程建设
一 民国及其前的水利建设
民国《贵州通志》载:明嘉靖九年(1530)始设毕节兵备道,以(韩)士英为之。士英至
毕节,增月墙、凿隍池,引城外水入城,以备汲食。道光二十九年(1849)纂修的《大定府
志》中载有黄宅中《水西谣》:“居近者引涧水激轮,其法如水磨,而制作特巧捷,谓之磨香
车。”此为利用水能作机械动力的最早记载。用竹木制水力机械提水灌田的筒车,现广见于金
沙、黔西、织金、毕节县的河谷地带,沿河两岸农田多用筒车灌溉。20世纪60年代,各地新修
水利工程或机电提灌站作灌溉之用,筒车灌溉逐渐被取代。又据《威宁县志》载:“清光绪
十九年(1893),总镇苏元瑞开凿草海,大著成效,惜未尽全功而去,无人后继,则河道游于
旧矣。”此为百余年前整治草海的记录。
民国23年(1934),国民政府农林部在贵州西部设立农田水利黔西防旱督导站,管辖黔
西、大定、毕节、威宁、兴仁、安顺等县防旱事务,主要调查相应办之农田水利工程,以资权
衡轻重举办。防旱督导站曾作过些农田水利用调查规划,但未实施。
至1949年底,全专区仅有少数简陋的塘堰、引水渠、筒车等水利设施。有效灌溉面积19.2万
亩,保证灌溉9.6万亩。全专区90%以上田土均为望天田土,每逢干旱,只有受灾减产。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水利建设
1951~1957年,水利建设以引水工程和山塘、机械提灌为主,同时,起步小型水库建设。
1952~1954年,先后建成毕节县头步桥大沟、大定县长石区锅圈洞大沟、织金桂果大沟、金沙黎
明大沟、毕节卫星大沟、大方九股水等引水工程。1956~1957年,先后建成毕节豪沟乡,大方马
场乡五家塘,黔西雨朵区大海子、甘家海子,金沙城关戴家堡等一批机械提水站;建成毕节头
步桥、威宁中水乡、赫章城关小型水电站,实现毕节专区水电建设零的突破。1957年初,建成
水城县排灌工程德坞、窑上小(一)型水库,是年底,建成毕节县倒天河水库及水电站,结束
毕节县城区靠煤油灯和蜡烛照明的历史。是年冬,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今冬明春大规
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运动的指示》,在全专区广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1958年,毕节专区贯
彻中央提出的以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治水方针,全面开展水利建设,建成大方县
毛栗水库、官田水库,黔西县附廓水库,金沙县西洛河水库,威宁县女儿姑水库;建成织金西
湖水库、康家河水库,大方县双峡水库、金坝水库,黔西县西溪水库,金沙县文家桥水库、箐
河水库、花滩河水库等一批小(一)型至中型水库。1959~1960年,地区水电局组织全局技术
力量,开展黔西北水利网查勘规划,拟将威宁草海及罐子窑水源引入六冲河,并在六冲河上游
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