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2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16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三 人工影响天气



                   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主要是指防雹增雨(简称人工影响天气)。毕节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开

              始于1968年,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5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非常关心和重视人工影响天气
              工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持续稳步发展。全市8县(区)都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并成立了

              专门的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和组织机构,各地都落实地方编制。从1968年进行土法(土火箭)人
              工防雹作业开始,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初步探索阶段;以
              土火箭作业为主、高炮作业为辅的群众性土法人工防雹增雨试验阶段;以高炮作业为主新型火

              箭作业为辅的专业化人工防雹增雨阶段。
                   由于毕节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非常严重,冰雹、干旱等气象灾害比较频

              繁,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人工影响天气对减轻冰雹、干旱等气象灾害造成的损
              失、在服务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雹增雨设备 1968年,地区内始有气象防雹作业。当时研制出土火箭防雹;70年代初

              引进空炸炮。此期间,土火箭和空炸炮在制造和发射时曾多次发生人员伤亡。1978年,采用
              “三七”高射炮防雹和人工增雨,效果良好。1982年全地区由最初的4门增至21门。2005年,全

              地区有“三七”高炮90门,新型车载火箭发射系统7套,并配备无线电台、对讲机、移动电话
              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通信联系方式。到2011年,全地区不仅拥有卫星云图、天气雷达、三七高

              炮、新型火箭、计算机、无线电台、移动电话、卫星定位仪等先进的设备,而且作业点全部建
              成了标准化炮站。在科研上获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决策体系和防灾减灾服

              务体系。建立了从冰雹预报、干旱预测、实时监测、作业组织实施、作业效果评价等综合的人
              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全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主要是增雨防雹作业,同时在消云(雨、
              雾)、增雪等方面进行试验性研究。全地区共有高炮108门,新型火箭发射系统25套;标准化人工

              增雨防雹作业站点110个;作业人员和各级指挥人员600余人。
                   人工防雹 1965年地区气象台编制《毕节县冰雹路线图》,1966年编制《毕节地区冰雹路

              线图》,为人工防雹提供依据。70年代初,威宁县气象台用松枝、杂草、杂木堆积闷烧产生烟
              雾防霜,有一定效果;1973年又在火堆中加入黄磷,用以增温增烟。是年,省气象局在毕节县
              杨家湾开展“三七”高炮防雹试验。1975~1978年,省气象科研所分别在毕节何官屯桥子山、

              松林公社设置移动气象雷达,用土火箭作防雹试验;1980~1982年,大方、黔西、金沙、纳
              雍、织金县相继开展高炮防雹。1994~1996年,地区气象局检验高炮防雹效果,验证其有效范

              围为半径4千米,防雹投入的经济效益为1:2.3。随着新型天气雷达、新型计算机系统、新型通信
              系统的引进,防雹投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大大增加。

                   2003年7月17日下午,境内大范围遭受大风、冰雹、雷雨袭击。地区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
              公室利用711雷达作跟踪观测,根据回波演变发展作出冰雹预警预报,下午2时30分开始从西到
              东陆续有炮点开始作业,晚9时结束。全地区43个炮点54次实施防雹增雨作业,用弹1258发,



            1260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