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131

第十一篇  农  业


            张;查处非法渔船2艘;立案处理违法案件5起,罚款金额1200元。渔业生产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89次,渔业船舶清理整17次,检验渔业船舶415艘,检验率达93.53%,确保全年无渔业安全生产

            事故发生。



                                               第七节 养  蜂





                                                  一 历史与现状



                 古代和近代养蜂业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平夷产茶蜜”,证明区内养蜂业已有
            2000多年历史。最早的蜂种为野生,人们用烟熏的方法,使蜂离巢而取蜂蜡。有经验者,将斗

            笠、毛盖及其他物品为诱饵,诱回蜂群,饲养于木桶、竹笼框或其他框子内,置放在房前屋后
            或屋檐下;有的放在山岩下,任其生活在野生、半野生状态。同时,在饲养中学会分群技术。
            这种养蜂方式相传至今。民国时期,区内养蜂多为零星饲养,从低热河谷到高寒凉山都有分

            布。气候较温暖的金沙县沙土、安底、平坝、岩孔等地,曾有20%的农户养蜂。沙土牙渡河边的
            张金禄家,20世纪40年代养蜂50多群。1949年,区内养蜂不足1万群。

                 当代养蜂业 1950年,《贵州省农业生产奖励办法(草案)》规定:“家庭养蜂,其收入
            不论多少,一律免征负担。”1957年,省农业厅推广新法养蜂技术,专区各县均引进推广。

            1958年,大方县长石公社建立14个中蜂养殖场,饲养中蜂720群。1959年,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
            养蜂应以人民公社为主的规定,区内原有养蜂基础的公社、大队、生产队,纷纷建立集体养蜂

            场;国营农场和劳改农场,扩大养蜂场规模。是年末,全专区养蜂5.28万群,占全省养蜂群的
            19%。农户养蜂多用传统饲养技术,每群年产蜜2~3千克,质量差。此期间,国营和集体蜂场从
            无到有,由于改良饲养技术,蜂蜜的产量和质量均优于个体养蜂。1960~1962年,多数集体蜂

            场解体,私人养蜂下降。1963年,全国养蜂会议提出推广中蜂改良饲养,发展集体养蜂。贵州
            省农业厅提出大力推广中峰科学饲养,改变中蜂生产落后面貌的要求。毕节专区贯彻国家和省

            的决定,推广中蜂活框过箱饲养技术,年产蜂蜜比桶式养蜂增10倍。是年底,全专区养蜂4144
            群。1965年,蜂群数接近1959年水平。此后5年,养蜂业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贵州省召开养
            蜂工作会议,提出发展集体养蜂,鼓励社员家庭养蜂,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毕节地区贯彻会议

            精神,研究制订发展养蜂规划和措施。1973~1974年,地区内中蜂普遍暴发囊状幼虫病,损失
            严重。1974~1976年,地、县农业、供销、外贸部门,先后引进一批意大利蜂投放生产,采用

            科学技术养蜂,蜂群发展较快。1975年,金沙县沙土公社东风大队茶盘生产队,派社员周国祥
            到贵州省农科院学习养蜂技术,学成回队创办养蜂场,至1980年,蜂群由31群发展到184群,

            其间出售蜂种85群,生产蜂蜜16吨。70年代,外省蜂农运蜂群来地区内放养,追花夺蜜,少时
            2000~3000群,多的年份1万群左右。80年代初,区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养蜂以
            家庭为主,囿于饲养技术落后,蜂群数量减少。80年代中期,蜂产品价格上涨,再次促进区内



                                                                                                           1229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