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123

第十一篇  农  业


            炎、前胃积食、前胃鼓气、感冒、羊下痢、羊便秘、难产、腐蹄病、羊口疮;禽5种,常见病为
            禽下痢、禽嗉囊炎、嗉囊积食。

                 4.中毒性疾病。畜禽中毒性疾病22种。其中猪8种,常见病为亚硝酸盐中毒(饱泔病)、食
            盐中毒、酒糟中毒、烂红苕中毒、霉玉米中毒;牛6种,常见病为青冈叶中毒、霉稻草中毒;马

            2种,常见病为霉饲料中毒;羊5种,常见病为霉饲料中毒、有毒植物(主要为闹羊花)中毒、
            食盐中毒;禽1种,有机磷中毒。



                                      二 畜禽疾病防治与中西医结合



                 民国及其前的畜禽疾病防治 民国前,已有《元亨疗马集》《猪经大全》《牛经大全》
            《活兽慈丹》及《本草纲目》在民间流传,民间兽医按验方治疗牲畜疾病,并以家传或拜师的

            方式世代相传。民国20~25年(1931~1936),区内流行牛瘟,毕节、大方、黔西、威宁、织
            金县牛死亡1.2万头,猪瘟、鸡瘟时有发生。民国31年(1942)贵州省政府拟发《贵州省兽疫防
            治实施办法》,民国35年(1946)12月6日拟发《贵州省各县市举办兽医防治训班及组织情报网

            方法》,将畜牧兽医纳入防治管理。自民国36年(1947)3月起,贵州省建设厅与农林部西南兽
            疫防治处举办全省兽防人员训练班。民间兽医仍是区内畜禽疾病防治的主要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畜禽疾病防治 1.防治人员。1950年,贵州省农林厅举办全省畜禽
            疾病防治培训班,毕节专区派员参加培训,专区内始有正规畜禽疾病防治技术人员。1952年,

            专区各县、区、乡成立民间兽医协会,定期交流兽医技术。1958年后,首批农业院校毕业的
            科技人员充实到区内畜牧兽医单位。2005年,全地区有兽医专业技术干部近1000名、民间兽医

            2400多人,有以阉割畜禽为业的骟匠500多人。2008年,全区有专业技术干部1181人,村兽医防
            疫员3320余名,90%以上行政村配有专职兽医防疫员。
                 2.防疫及扑灭疫情。1950年,农林部召开全国消灭牛瘟和口蹄疫座谈会,提出“封锁、隔

            离、消毒、毁尸”的技术要求,拟发《扑灭牛瘟暂行办法》。1952~1954年,毕节专署组织牛
            瘟防疫大队,开展给健牛注射兔化牛瘟弱毒疫苗,对死牛、病牛作无害处理,牛瘟被消灭。此

            后,每年进行畜禽防疫注射。50年代,主要由各地民间兽医协会进行春秋两季畜禽防疫注射。
            因组织不健全,注射量较少。60年代,区内县、区及部分公社建立兽医防治站,开展防疫注
            射。1965年起,预防注射以猪瘟为主,同时预防牛出血性败血症和牛马炭疽病。1966年6月,专

            区农业局、商业局联合举办猪医生培训班培训1271人。70年代,全地区以防治猪瘟为主。1975
            年,全部公社建立兽防站。全地区50%~60%的生猪接受防疫注射,年预防注射190万~250万

            头。80年代预防注射以猪瘟、鸡瘟、炭疽病、狂犬病为主,兼注射防治猪肺疫、猪丹毒、仔猪
            副伤寒、牛出血性败血症、牛气肿疽、禽霍乱等。1958~1983年区内狂犬病绝迹。1984~1990

            年,各县相继发生狂犬病,及时列入预防。10年间猪瘟注射密度达60%~70%。1987年,毕节
            县进行第二次畜禽疾病普查,控制或接近控制牛马炭疽、牛气肿疽和马鼻疽;减轻猪瘟、猪肺
            疫、猪丹毒、牛出血性败血症和鸡瘟的危害程度。90年代,施行强化畜禽保险、保健和畜禽防



                                                                                                           1221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