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6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年,15年,占30%。威宁、赫章、毕节、大方、纳雍、黔西6县为重倒春寒区域,金沙、织金县
属轻倒春寒区域。倒春寒发生时,对春种、夏收作物产生严重影响。
2.春旱。是区内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多是冬春连旱。20世纪50年代后,1963年、1966年、
1978年、1979年、1986年、1987年、1988年,都是严重冬春连旱,最长的1979年达190余天。插
花性小旱几乎年年都有。2001年,全地区出现45天左右春旱,致使普遍推迟玉米移栽。2002年
3月下旬~4月,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尤以威宁、赫章、毕节3县严重。2002年冬~2003年6月
上旬,出现冬春连旱,全地区东中部县旱情严重,东部黔西县、金沙水利设施蓄水量只占正常
年份的50%、44%,中部毕节县、纳雍县,分别只有储水量的15%、16%。根据50余年统计,大
约每3年有一次中旱,5年有一次大旱;威宁、赫章、纳雍、毕节4县市属春旱重旱区,大方、金
沙、黔西、织金县春旱属中等春旱区。
秋季低温、阴雨 对秋收作物危害大,据1951年以来资料统计,秋季低温多发生在8月1日至9
月10日之间,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8.5℃。严重年份有1952年、1958年、1965年、1974
年、1980年、1986年、1988年、1991年、1993年、2002年,轻度年份有1954年、1956年、1957年、
1962年、1966年、1968年、1971年、1977年、1983年、1994年。平均每3年左右出现1次。程度随海
拔升高而增加,威宁县、大方县等高寒山区基本年年出现低温秋风天气。秋低温自西向东减轻,
威宁、赫章、毕节、大方、纳雍5县市属特重秋低温区,秋低温年平均日数3.5日至4日;黔西、织
金县属重秋低温区,金沙县属轻秋低温区,秋低温年平均日数2~3日。一经出现严重秋低温,波
及全地区,给农业造成重大损失,1965年、1974年、1993年出现严重秋低温,使当年粮食总产比
正常年分别减少25.8%、32.4%和28.9%。2002年8月9~21日,出现严重秋低温,是1951年以来出现
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强度最大、降水过程长、日照少的一次典型湿冷型秋低温天气。
毕节地区各县城区气象台站观测秋季低温统计表
单位:米、日、次
年平均 年平均 轻度秋低温 重度秋低温 8月中、下旬秋
县名 海拔
秋低温日数 秋低温次数 次数 次数 低温次数
毕节 1510.6 13.2 2.5 25 15 31
大方 1700 19.8 3.9 24 23 42
黔西 1215.8 11.1 2.1 18 18 27
金沙 922 5.8 1.3 8 7
织金 1319 10.3 2 13 12 28
纳雍 1457.1 10.5 1.9 15 10 25
威宁 2237.5 23.8 4.4 31 7 45
赫章 1535.1 17.7 2.9 21 17 29
秋绵阴雨天气 毕节地区是贵州省秋绵雨最严重地区,一般产生在9~11月。毕节县,大
方、威宁、赫章县秋绵雨日数超过30天,其他县在15~20天。秋绵雨以10月出现数最多,机率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