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会泽县“8·03”抗震救灾志
P. 63
总 述
然灾害和地震、泥石流。
会泽地处乌蒙山主峰地段,属中生代第三纪以来的夷平面,乌蒙山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
县境海拔差异大,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川相间排列,山区、河谷条状分布。地势西高东低,南起
北伏,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递降。地形主要以山地地貌为主,次为盆地地貌,部分为冰川地貌。主要山
峰有大海梁子、老乌青山、老箐云山、火红梁子、马路梁子。受小江、金沙江、牛栏江等江河深度切
割,境内山高、坡陡、谷深,集深山、石山、冷凉及干热河谷、泥石流滑坡地区于一体,是曲靖市地
质灾害和地震多发区。
会泽地质构造复杂,褶曲和断裂十分发育,展布方向变化大,复合关系多种多样。地层从震旦纪
亚界至第四系,除白垩系缺失外,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全县共出露55个地层单位,总面积5768
平方千米(水域面积除外)。其中:岩浆岩2084平方千米,沉积岩3558平方千米,变质岩126平方千
米。元古界的长城系出露面积126平方千米、震旦系出露面积321平方千米;古生界的寒武系出露面积
300余平方千米、二叠系出露面积3178平方千米;中生界的三叠系出露面积1053平方千米、侏罗系出
露面积370平方千米;新生界的第四系出露面积210平方千米。按其构造形迹分,主要有川滇经向构造
体系东亚带、南岭纬向构造体系西段、华夏系、新华夏系及复合构造体系,控制着会泽地层、地貌的
发展变化。纬向构造由东西走向的逆断层、高角度冲断层和褶皱组成,其雏形早于震旦纪,主要有会
泽—宣威隆起、会泽断裂;经向构造由南北向压性断裂同向褶皱组成,主要有小江断裂、水槽子向
斜、坪箐背斜,其中小江断裂由多条断裂组成,最宽达20余千米,有明显的控制性,在元古代就已形
成,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为重要的古地理岩性变化带,断裂北段沿金沙江及小江河谷左岸延伸,两侧
岩石挤压极为强烈,形成粉碎岩、压碎岩,碎岩带长约1~7千米,钙质胶结,断向东倾,新构造运动
迹象明显,地震活动频繁、强烈。
会泽县主要受到小江地震带大震的波及影响,最大影响烈度达8度。该带的地震特点是频度高、强
度大,分布比较集中,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沿断裂带上及其附近地区,以7级以上大震活动为特
点,邻近会泽的东川、嵩明、巧家等地段,于1733年、1833年分别发生的7¾级、8级大震。会泽县境内
及周边地区,自公元1500年始有破坏性地震记载,至今记有M≥4.7地震42次。其中:6级以上的14次、7
级以上的4次,最强8级。据地震历史资料分析统计,对会泽县影响达Ⅵ度以上的地震有7次。
表1 会泽县影响Ⅵ度以上的地震统计表
编号 地震时间 纬度 经度 地名 震级 震中烈度 影响烈度
1 1733-08-02 26.2 103.133 云南东川紫牛坡 7¾ Ⅹ Ⅷ
2 1833-09-06 25.1 103.067 云南嵩明杨林南 8 Ⅹ Ⅶ
3 1911-10-17 26.5 103.167 云南巧家、会泽间 5¾ Ⅶ+ Ⅵ
4 1914-09-26 26.4167 103.3 云南会泽 5 Ⅸ Ⅵ
5 1948-10-09 27.3333 103.9 贵州威宁石门坎 5¾ Ⅷ Ⅵ
6 1966-02-05 26.2167 103.1 云南东川绿茂塘 6.5 Ⅸ Ⅵ
7 2014-08-03 27.1 103.3 云南昭通鲁甸 6.5 Ⅸ 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