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毕节地区通志(卷十)
P. 9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地印在他的脑海里。没有人时,他还可以顶上去唱上一折。后他得到王石青的指点,并师从左
荣先。他不仅拉得一手好二胡,扬琴弹唱也极富特色。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黔西,黄有余等
人参加了红军组织的宣传队,宣传红军的革命宗旨,深入街道、农村宣传演出,深得红军和干
人(穷苦人)的喜爱。民国31年(1942),黄有余等人成立了“文娱茶社”,宣扬抗战。1952
年,黔西县成立人民业余剧团,下分京剧、川剧、文琴、花灯4个组,黄有余等人为文琴组。
他们先后座唱了《琵琶记》《清风亭》《雪梅吊孝》等。黄有余等人的文琴组还将观众熟悉的
《搬窑》《百日缘》用扬琴调子改编后搬上舞台,第一场演出就颇受群众欢迎。同年,中央少
数民族慰问团到黔西演出,在看过文琴戏《搬窑》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共黔西县委立即作
出了发展文琴戏的决定。1953年,在县文琴组的基础上成立了黔西县业余文琴剧团,黄为该团
负责人。他们先后排演了《闯宫》《小女婿》《九件衣》《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现代戏《卖余
粮》等剧目,下到农村演出了200多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956年5月2日,黔西县正式成
立了集体性质的文琴剧团,黄任团长。该剧团到省内各地巡回演出,一时轰动全省。同年,黄
被选为黔西县人民代表。1958年,黔西县业余文琴剧团改为国营文琴剧团,黄任副团长。1960
年,黔西文琴剧团被评为全省和全国文教先进集体,黄代表剧团出席了全省的文教群英会,并
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60年2月,经中共贵州省委批准,文琴剧定名为黔剧,同年成立了贵州省
剧团,黔西文琴剧团也更名为毕节地区黔剧二团,黄任二团副团长。同年底,毕节两个黔剧团
合并为一个团,黄仍任该团副团长。1966年,黄退休在家。他不仅继续唱文琴戏,还以教习青
年黔剧爱好者为乐。他授艺的演员有百余人,许多人后来成贵州黔剧界的生力军,有的还成了
全国地方戏曲的名角。
武镜秋
武镜秋(1903-1936),又名武鉴祥,毕节头步桥人。1924年,考入贵阳师范学校学习。
1927年,毕业回毕节,在头步桥两级小学任国文教员。1929年夏,武镜秋目睹土豪劣绅与乡镇
保甲长互相勾结,欺压人民的状况,于一天下午,趁鸭子塘(今鸭池)赶场,只身一人,在街
中心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行,并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与统治阶级作斗争。第二天,被国民党
地方当局逮捕。后经乡民和学生请愿得以出狱。由于武镜秋抨击和揭露统治阶级的罪行,遭到
国民党地方当局的解聘。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毕节,武镜秋报名参加红军,从参
军那天起,武镜秋走村串寨宣传红军的纪律和共产党的主张,直到红军离毕前的几小时才与家
人见面。在长征中武镜秋带病坚持行军,直到病情严重时,仍满怀对革命的希望,谈笑风生,
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36年5月,不幸牺牲于西康境内。新中国成立后,毕节县人民政府于
1951年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