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毕节地区通志(卷十)
P. 3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缸30余口,置于城内各街道,贮水防火;捐银200两,作松山书院年师修补费;捐银200两给善
            济院周济孤贫;捐资购田、筑室,收其年租以作南睢阳庙及真武庙祀事。还组织编修《毕节县

            志》。二十二年(1757),因政绩突出,擢升为礼部员外郎。



                                                        陈德荣


                 陈德荣,字密山,生卒年月不详,清直隶安州人。清雍正三年(1725),任黔西知州。到

            任伊始,即延请耆老于州署,遍访民间疾苦,以次革除整饬,胥吏不敢为奸。薄征耗羡,民力
            渐纾。又召诸生于明伦堂,讲晰群经大义,捐银倡率重修学宫。后升威宁知府,以严整著称。

            八年(1730),威宁降府为州,调任大定知府,亦多善政。后来被推荐升贵州按察使,察狱平
            怨,不轻以刑,剖析之后,受罚者皆自谓无冤。郡县之狱多所平反,而奸宄之饰情乱政者,皆

            各自躲避而去。百姓有歌谣称颂:“不怕不明,上有陈君;不怕不公,上有陈翁。”乾隆四年
            (1739),升任布政使,严禁军民虐待苗民,作教条以开示苗民,又立义学24所于苗乡,使苗

            乡受益。省城贵山书院经费不足,陈德荣倡率所属官吏各捐俸廉以补助。当时,贵州民众不知
            渠堰之利,陈德荣请拨国库银两,委官开筑。于是,贵阳之定爬,贵筑之郝官堡,开州之羊场
            坝,威宁之稻田坝,余庆之正官堰,施秉之瓦窖河,皆先后修筑渠堰,并垦田3.6万亩,官民均

            得利益。还筹闲款以扩充赈济孤贫之数额,岁时节序,给与酒肉。冬季制棉衣及被褥,给与狱
            囚。增雇育婴堂乳母,以收容遗婴;设栖流所,以惠行旅;病者给医药,死者给棺木。施秉有

            偏桥,毕节有七星桥,均为贵州之大桥。旧皆为木桥,陈德荣出钱将其改建为石桥。贵州人民
            不知桑蚕之利,陈德荣植桑、育蚕于署中;茧成,便在大兴寺教民缫织。又因历城陈王殿知蚕
            桑,便举荐其为遵义知府,教桑蚕之事,遵义之橡蚕于是时各地获衣被之利。八年(1743),

            贵州发生饥荒,民多饿死。陈德荣立即向总督张广泗进言,张广泗便奏请朝廷下诏发国库银赈
            济贵州。十一年(1746)2月,陈德荣调安徽,后卒于任上。贵州百姓念其善行,便为其立祠于

            雪崖。


                                                        王允浩



                 王允浩,生卒年月不详,清鄱阳人,举人。清乾隆初,任大定知府。十年(1745),总督

            张广泗主持开凿赤水河航道,上游自天教岩至新滩,共27滩都在大定境内,并由王允浩指挥开
            凿。十月动工,次年三月竣工,王允浩指挥施工,不私吞一文开凿经费。张广泗亲行履勘,试

            运铜铅,节省无算。贵州民间运川盐者,亦深得其惠。十五年(1750),王允浩建文龙书院于
            大定城南塔山玉皇阁之左,购田以资膏火,延请名师教学,从此大定书院之制始备。又建文昌

            祠于书院之旁,重修城南、北门楼。十七年(1752),与教授刘世熹、训导梅珏倡率士民修文
            庙戟门、更衣所、泮桥、两庑名宦、乡贤二祠、崇圣祠及周围水沟。从大定设府开始,历80余
            年,无有记载,王允浩于是开始修撰府志,成书有数十卷,但未及刊印即离去。



          3794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