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38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县皮肤病防治站,麻风病防治工作移交县疾控中心。
(13)石门坎麻风病院(村)。民国初年,住威宁石门坎英籍基督教会牧师柏格理将贵州
威宁和云南彝良、镇雄等地麻风病人情况登诸报端,世界麻风救济协会见报致函柏格理,委托
柏氏在石门坎开办一所麻风病院。民国2年(1913),柏格理收到世界麻风救济会所资助款项,
购地一块,开始筹建石门坎麻风病院。民国4年,柏格理病逝,其继任者张道谦与传道士杨雅
国、张武、钟焕然等于民国8年(1919),在石门坎砂锅厂建成病院,收治滇东北及威宁县麻风
病人。1951年,威宁县政府接管石门坎麻风病院。1954年4月7日,石门坎病院合并给毕节地区
撒拉溪麻风病医院。1956年11月,省政府批准恢复石门坎麻风病院。1987年12月,撤销石门坎
麻风病院。
(14)赫章县麻风村。又名新光医院。坐落在妈姑镇砂石小水井。1956年秋筹建,占地50
余亩,房屋约1200平方米。1958年,收治入院病人92人。1968年,改名为赫章县新光医院,属
县民政局管理。1986年5月撤销,老残及无家可归病人继续留村治疗。据统计,1958~1988年,
麻风村及皮防站累计收治病人344例。至2002年,麻风村房屋多年未维修,多已成危房;土地被
当地村民全部占用。
(15)赫章县皮肤防治站。1987年8月建立。1991年5月,开展赫章县第二次麻风病流调,抽
查1.54万人,新发现病人12例。1996年10月,地区皮防站派出7名骨干医生和车辆支援赫章县,
开展赫章县第三次麻风病流调,调查4716人,新发现病人5例。2002年4月,配合省残联开展麻风
病需求康复调查,调查赫章县死亡的麻风病人和成活的161例麻风病人,对麻风病家属547人进行
体检,新发现病人1例。是年12月,撤销皮防站,与县防疫站合并组建赫章县疾控中心。
结核病防治机构 1984年,毕节地区建立结核病防治所。此后,各县相继在防疫站内建立
结核病防治科(组)或慢性病科,开展结核病防治及管理工作。毕节地区皮肤病防治所与毕节
地区结核病防治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编制6人。隶属毕节地区卫生局。1985年、
1990年,参与活动性肺结核流行病学调查。其间,进行毕节地区中小学及高危人群肺结核流行
病学调查,开展肺结核病例登记管理,培训地县区结核病防治业务骨干。1988年,毕节地区卫
生局将毕节地区结核病防治所并入毕节地区防疫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外称
毕节地区结核病防治所,内为毕节地区防疫站一个科。
二 毕节地区传染病、常见症流行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常流行天花、霍乱、麻疹、伤寒、麻风等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从1951年起,毕节地区始收集登记各类传染病资料,共发现有资料记录的传染病30
余种,常见病、多发病有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甲类传染病有霍
乱;乙类传染病有天花、白喉、麻疹、伤寒、痢疾、流行性脑膜炎(下称流脑)、斑疹伤寒、
疟疾、猩红热、麻风等20余种;丙类传染病除血吸虫病和包虫病外均较常见。大部分传染病分
布各地,少部分疾病具有发病地方聚集性。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分布在金沙。斑
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