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六)
P. 33
第二十篇 经济综合管理
八 “七五”计划
1986~1990年计划 亦称“七五”计划。1985年11月,中共贵州省委提出贵州省“七五”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奋斗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1985年12月,中共毕节地
委、地区行署根据省、中央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毕节地区实际,参照省计委下达的计划指标,
编制出毕节地区1986~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初稿)。后经反复讨论并征求各级各
部门、各有关人士意见,数易其稿,形成《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计划到1990年,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达21.6亿元,比1985年(下同)增58%,其中农业产值12.1
亿元,增36.4%,工业产值9.5亿元,增97.9%。国民生产总值达30.9亿元,增71.2%,其中第一
产业达15.71亿元,增47.2%,比重由59.03%降到50.77%;第二产业10.4亿元,增154.3%,比重
由22.62%升到33.61%;第三产业4.79亿元,增44.28%;比重由18.35%降到15.62%。全地区国民
收入达18.04亿元,增56.2%,人均320元。财政收入达1.7亿元,财政支出3.1亿元。人口控制在
566.6万人以内,增4.87%,人口自然增长率9‰。粮食总产量达135万吨;油菜籽10万吨,水果
4.25万吨,烤烟20万吨,蚕茧750吨,茶叶2500吨。生猪存栏250万头,大牲畜95.5万头,羊120
万只;肉类总产8.84万吨。蛋类2万吨。奶类1.2万吨。水产品6000吨。每年造林100万亩,改造
中低产田土60万亩。灌溉达94.82万亩。小水电装机容量达6.89万千瓦。草山达800万亩,综合
治理水土保持达1681平方千米,推广农业良种达280万亩。毕节毛纺厂达1040锭的设计能力。
到1990年,年产中级酒1万吨,玻璃包装制品9500吨,皮革10万张,漆器20万件,复烤烟叶12.5
万吨,卷烟30万箱。发电量达2.15亿千瓦时,煤炭500万吨。水泥30万吨,大理石板材20万平
方米,大理石工艺品10万件。产铁矿石55万吨,生铁10万吨;磷矿石6万吨,磷肥2万吨,硫酸
3000吨,合成氨1.7万吨,化肥5.2万吨,氮肥2.2万吨,复合肥1万吨,尿素1万吨。建成黔西林
泉至毕节11万伏输变电工程,水城二塘至赫章妈姑11万伏电网线路;加快黔西皮家河、织金白
泥塘、赫章毛家洞水电站续建项目的建设;在纳雍、织金分别建火电站。修建大方至纳溪的二
级宽公路,改造208个乡1736千米的简易道路,修通1000千米的区乡公路,改造县乡公路250千
米。到1990年,汽车货运量达418万吨,货运周转3900万吨千米。国内纯购进总值计划4.93亿
元,纯销售计划5.89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680万元。推行九年制义务基础教育。1990年全地
区小学招生12.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城镇基本普及,农村达80%左右;初中招生8万人,城
镇小学毕业生基本能升初中,农村50%~60%的小学毕业生能升初中;高中招生1.1万人;中专
招生1300人;中师招生800~900人;大学招生430人。兴建地区体育运动场,建成地区美术馆,
赫章、黔西、纳雍三县图书馆,地区青少年文化宫。发展卫生保健事业,改善人民看病就医条
件,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状况。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28.99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
比1985年(下同)增36.43%,年均增6.41%;国民收入25.12亿元,增35.4%,年均6.25%。财政
收入达3.14亿元,增155.93%,年均20.68%。工农业总产值41.71亿元,增47.6%,年均8.1%,其
中农业产值24.58亿元,增30.71%,年均5.5%;工业产值16.96亿元,增85.63%,年均13.17%。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