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8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一)
P. 38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雍、水城、赫章县。1954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撤销威宁县,设置威宁彝族回
              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6月,更名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8年2月,大定县改名为大

              方县。1966年,建立水城特区,与水城县分治;1967年,水城特区划归六盘水地区;1971
              年,水城县并入水城特区,划归六盘水地区。1994年,撤销毕节县,设置县级毕节市。至

              此,毕节地区辖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及威宁彝族回族
              苗族自治县。

                   县以下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县沿用民国时期的乡镇保甲区划,设区分
              管。1950年4月28日,中共毕节地委《关于县区政府党委群团整顿编制的指示》规定,每2万人
              建立1个区,全地区9县共划分为55个区,区设区人民政府。1950年7月以后,各县陆续废除旧

              的乡镇保甲制,在区以下设立行政村,各县城关设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此后,区的设
              置几经改变。1952年,全地区共设87个区。1953年,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为县人民政府的

              派出机构。1954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规定: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
              镇。各县调整乡、镇。此后,各县对区、乡镇进行过部分调整,到1957年末,全专区共设89个
              区。1959年3月前后,改建人民公社,由原来的一乡一社改建为以区为人民公社,乡镇改为人

              民公社下辖的管理区。全专区共建区级人民公社89个。1961年,恢复原区级行政建置,恢复以
              乡建立人民公社。同时,调整部分区、社建置,全专区设96个区镇;1983年调整为99个区镇;

              1991年为101个区镇。
                   1991年2月19日,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建镇并乡撤区工作的指示》,

              1992年,全地区建、并、撤工作结束,区一级行政建置撤销。


                                        二 1991年末毕节地区行政区划


                                                          毕节县


                   辖15个区和1个区级镇,109个乡和15个乡级镇,4个街道办事处,589个村民委员会和8个街
              道居民委员会。

                   毕节镇 辖威宁路、清毕路、解放路、双井路街道办事处,8个居民委员会,157个居民
              小组。
                   环城区 辖翠屏、大桥、五里坪、德厚、头步桥、大兰6乡,共37个村、379个村民组。

                   鸭池区 辖鸭池、十八、南箐、草堤、以河、梨树、保河、甘河沟、松林、草坪10乡,共
              39个村、411个村民组。

                   青场区 辖青场镇及鲍家、野角、青松、快乐、大河5乡,共30个村,301个村民组。
                   长春堡区 辖长春堡镇及清丰、王丰、戈座、沙坝、黄泥冲5乡,共42个村、603个村民组。

                   何官屯区 辖对坡镇及官屯、后箐、水箐、大坝、杉寨5乡,共43个村、385个村民组。
                   海子街区 辖海子街、小坝两镇及烧缸、沙邵、果乐、滥泥、鸭子塘、八寨、新艾、牧
              郎、金银山、螃蟹、田坝桥、观音桥、迎宾、王张、十三亩、汉屯、刘华、中屯、豪沟、王家



             238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