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昌宁县志
P. 61
概 述
1995 年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
把工业作为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点的重中之重来抓。2005 年工业现价总产值 59322
万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 35.52%,比 1978 年提高 9.98 个百分点。培育出尼诺茶、树根地茶、雪兰茶、
绵白糖、白砂糖、耈酒等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产品品牌,知名土特产品有昌宁鸡 、天堂山大百合粉、
兰山火腿、更戛酸肉、大田坝腌豆腐等。
交通通信、商业服务、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05 年县境公路通车里程 1751 千米,基本实现
省道油路化、县道弹石化目标。有固定电话用户 29168 户,移动电话 4.48 万户,移动通信覆盖率超过
8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36848 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48807 万元,在生产总值中比重由 1978 年的
16.56% 提高到 31.33%。三次产业结构由 71.32 ∶ 12.12 ∶ 16.56 调整为 44.91 ∶ 23.76 ∶ 31.33。“田
园城市”初具雏形,建成世纪广场、顺城广场、迎宾广场、滨河公园,县城建成区面积 5.86 平方千米,
城市绿化覆盖率 24.92%。2002 年被国家评为“第一批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先进县”。
除此之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均取得显著成绩。1996 年“普六”工
作通过云南省、保山地区验收,1999 年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普九”验收标准,2000 年被国家评为“基
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单位”。1999 年,昌宁首次有一名高中毕业生被北京
大学录取,至 2005 年累计被北京大学录取 6 人、清华大学录取 3 人。2005 年有完全中学 3 所、初级
中学 15 所、职业教育学校 1 所、九年制学校 1 所、小学 319 所、登记注册幼儿园 10 所,在校高中生
3385 人、初中生 13140 人、小学生 32912 人、在园幼儿 1426 人、在班学前儿童 4618 人。获省级奖励
科技成果 17 项、获市级奖励 44 项、获县级奖励 265 项,卡斯镇卡斯村村民杨建春发明了香料烟穿烟机。
收集、翻译出傣文手抄本《九颗宝石》《金孔雀》,收集、整理出版《昌宁民间文学集》两集,编纂
出版《昌宁县志》《昌宁县情》等一批地方史志书籍和专著。昌宁运动员先后参加国际马拉松赛、第
七届全运会、第六届和第七届省运会、第二届省城市运动会以及市运会,获金牌 280 枚、银牌 251 枚、
铜牌 218 枚,20 余人次打破保山市田径项目纪录。1984 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县”。2003 年设立
首家民营医疗机构——昌宁天和医院。有卫生机构 50 个,每万人拥有病床 19.58 张,每万人拥有卫生
技术人员 18.97 人,人口出生率由 1978 年 19.09‰下降到 10.38‰,人口自然增长率由 12.43‰下降到
3.76‰。广播覆盖率 84%,电视覆盖率 89%,有线电视用户 1 万余户。
改革开放的 28 年,昌宁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县域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2005 年,干部职工年人均工资 12125 元,是 1978 年的 23.15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 1853 元,是 1978 年
的 15.33 倍;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209.60 元,是 1978 年的 24.29 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 1890 元,
是 1978 年的 237.44 倍。农民基本告别了茅草房,且不再新建土木结构房,逐步向砖混、框架结构楼
房过渡。每千人拥有计算机 5.30 台、DVD(VCD)61 台、地面卫星接收机 54.08 台、电视机 158.20 台(近
80% 为彩色电视机)、收录机 38.56 台、洗衣机 37.79 台、电冰箱 15.87 台、缝纫机 86.19 台、小汽车 1.14
辆、摩托车 37.75 辆、自行车 35.23 辆、电饭煲 77.53 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人口预期寿命 71 岁,比 1981 年提高 10.18 岁。2000 年人口普查时 90 岁以上 165 人,是 1982 年第三
次人口普查时的 5.69 倍。
三
改革开放的 28 年,昌宁在艰难磨砺中不断超越自我,跨越奋进。相对于改革开放前,这些成绩不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