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8 - 中共宣威市委执政纪要2017
P. 258

2017
                  中共宣威市委             ZHI ZHENG JI YAO
                   ZHONG GONG XUAN WEI SHI WEI 执政纪要



              成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推进建设城市社区15
              分钟健身圈。推动休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构建休闲健身运动场地设施网络。加强乡镇体育场地设

              施建设。体育公园建设一期工程综合体育馆于2017年8月份竣工验收,现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建设
              内容包括:2万人座体育场、体育中学教学和生活用房、风雨球场、室外全民健身运动设施及观景
              带,总建筑面积57025平方米,现已完成立项批复、地界勘测、建设内容审批,设计工作正在进行
              中,征地手续已报国土资源局待批,启动征地13亩左右,完成投资 2567万元。实施“七彩云南”全

              民健身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县级1个、乡镇级14个、村级220个,企业和个人投资近2000余万元建成篮
              球和羽毛球馆8个。全市新增篮球场 235块、乒乓球台470张,增加体育场地面积36.45万平方米,为
              全市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0.2平方米,人均占有体育活动场地面积达到0.43平方米,体育锻

              炼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数的30%,为全民健身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争取“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基础
              设施工程等项目37个,争取补助资金396万元,大多项目正在实施中。完成11人制足球场申报项目6
              个。争取中央资金1740万元,现正在组织实施之中。
                   (三)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
                   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发展健身走(跑)、骑行、

              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
              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建立有效
              的业余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群众性体

              育活动广泛开展,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广泛深入实施,
              “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等体育观
              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把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时尚来追求。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2017年先后组织召开了宣威市“贺岁杯”足球赛、第二届“青年杯”足

              球赛;第二届象棋擂台赛、宣威市首届象棋个人晋级赛、宣威、威宁象棋联谊赛、曲靖市象棋邀请
              赛;2017年“鑫潮杯”“雀友杯”“雀台杯”垂钓赛;第一届“鑫潮杯”羽毛球双打比赛、宣威市
              “文昌杯”羽毛球赛;第十届“和谐杯”少儿、成人篮球赛;8月8日第九个“全民健身日”千人广
              场舞展演和比赛等赛事,全年共举办体育赛事活动30次,参赛人数上万人。通过一系列体育活动,

              加大了宣传,提高了广大市民的健身意识,营造了“我参与,我健身,我快乐”的浓厚氛围。
                   (四)加快青少年体育发展
                   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
              质,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将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

              体育活动时间,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
              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
              统校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青少年公益体育活动和运动项目技能培

              训,促进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大力推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
              地设施建设,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运动器械、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探索青少年校外体育辅导员
              队伍的培育工作,推进青少年体育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青少年体育评价机制。
                                                                                           (撰稿 苟云川)



          224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