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7 - 中共宣威市委执政纪要2016
P. 227

统一战线



            个离不开”思想,筑牢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四是注重民族干部的使
            用,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共有少数民族干部1120人,占干部总数的7%,其中:副科以上少数民族干

            部94人,担任副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6人、正科级26人、副科级62人。有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760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4人、中级职称的260人、初级职称的456人。五是完善机制抓服务,促
            进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调整充实全市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影响民族团结矛盾纠纷信
            息报送、分析研判和排查调处制度,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没有问题抓

            预防、潜在问题抓排查、发现问题抓疏导、遇到问题抓调处”的工作格局。对宣威影响民族团结宗
            教和谐因素进行排查,全年共处理了5件矛盾事件,未造成越级上访。规范民族成分变更管理,全年
            按政策受理民族身份变更申请65件。落实《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曲靖市清真食品管理办

            法》,认真开展清真食品标志牌年检,按政策登记、发放清真食品标牌和生产经营许可证。开展春
            节慰问,关心关注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主动作
            为,经济统战和工商联职能作用发挥好。以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围绕“两
            个健康”,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听党话、跟党走,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年底,全

            市有非公经济40873户(其中:个体工商户33542户、中小私营企业7331户),注册资金217.6亿元,
            实现增加值84.1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51%,从业人员达13.3万人。一是实现统战工作向商会组
            织有效覆盖。在全市28个乡镇街道组建商会,把统战办主任纳入商会兼任秘书长,在商贸流通、建

            筑建材、农产品等行业建立行业商会、协会86个,并抓好班子、制度、服务、培训、商会党建等工
            作,把统战工作贯穿于商会组织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商会工作与统战工作有机结合,构建
            “亲”“清” 政商关系。宣威工商联2015年创建为省级“五好工商联”,2016年创建为全国“五好
            工商联”。二是把好“入口关”。年内,15个部门对287名非公经济人士开展综合评价,评为A等级

            的29名,B等级的207名,C等级51名,将评价情况作为政治安排和各类表彰的依据。启动工商联换届
            工作,初步协商宣威市工商业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161名、执委81名。三是发挥好引导作用。
            建立处级领导联系非公企业制度,43名市级领导挂钩46个企业,联系 86名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统
            战部部长、工商联主席、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分别挂钩企业建立示范点;致力于提升代表人士

            素质,组织103名非公代表人士原文学习并座谈习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
            会上的讲话,到宣威市廉政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党支部184个,606名党员
            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推荐225名非公经济人士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引导企业积极投身光
            彩事业,329人次捐资1.6亿元。四是发挥好助手作用。争取市委、市政府出台贯彻落实非公经济

            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以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和现场办公会议制度。搭建
            党、政、企(商)沟通协调平台,协助相关部门落实加快非公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五是发
            挥好服务职能。创新投融资平台,努力破解资金瓶颈。成立宣威市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担保资金理事

            会,与多家银行开展“助保贷”业务。为1550户创业人员发放贷免扶补近1.2亿元,办理6户劳动密集
            型小企业贷款,培育198户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展示非公经济发展成效和企业
            家风采。为执委、基层商会订阅中国工商时报,建立多媒体信息平台,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创新维
            权服务平台,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成立由市人社局、总工会、工信局、工商联组成的市协调劳动关



                                                                                                             187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