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0 - 中共清镇市委执政纪要2017
P. 620

中共清镇市委执政纪要 /2017


                  在土地、税收、用工等方面存在的共同问题及时反映给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召开政企
                  座谈会、政策解读会、送政策到企业等方式,搭建起了政企之间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民主监
                  督,参政议政,推荐 10名软环境评议员,8名行风评议员,有效地反映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呼声,
                  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搭建人才招聘和培养平台。借助进入我市的职业院
                  校,通过人事劳动局牵头,根据企业行业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各类
                  招聘活动。鼓励民营企业与入住的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共享,
                  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也为企业人才输入增加渠道,形成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良
                  好局面。三是搭建宣传服务平台。通过举行座谈交流、联谊活动等形式,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
                  式多样的引导教育活动。引导教育企业弘扬爱国、敬业、守法、奉献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
                  新贡献。大力倡导和推进积极进取、健康向上、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建设,塑造文明和谐的企业
                  内部环境和良好的社会形象。四是搭建法律服务平台。工商联引进贵州兴科律师事务所对我市民

                  营企业进行走访,对民营企业提出的有关法律风险问题进行专业指导。同时积极和清镇市人民法
                  院联系,不定期召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座谈会,同时配合市法院开展诉外调解,推荐 2名非公人
                  士参与配合法院开展大调解,为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依法保护了
                  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合法权益,使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得到改善。五是搭建投融
                  资服务平台。加强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民生银行、信用联社的合作,积极开
                  展银企结对,得到了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六是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商会的优势,加强
                  对外商会经济联络,开展 “以商引商”活动,为园区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组织商会和行业协
                  会到我市物流园区、铝工业园区进行实地考察,促成了项目合作,仅 2016年招商引资就达 2亿
                  余元。七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了工商联总商会 QQ平台、微信平台,及时发布省、贵阳
                  市、清镇市等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让会员企业及时了解有关政策,把握方向,找准
                  投资,更好地为清镇经济建设做贡献。八是搭建协调服务平台。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非公
                  企业协调征地、拆迁、用工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创新招商引资活动载体,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活动。发挥商会联系面广的优势,改变过去

                  坐等客商上门的形式,主动出击,组织引导商会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活动。组织会员企业参与 “粤
                  桂黔高铁经济带促进民间投资大会”活动,会员企业在活动中推介清镇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及区位
                  优势,以在大数据、大健康、铝加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引入优质有力的企业或投
                  资,发展地方经济。
                      4打造 “同心”品牌,积极引导非公经济人士投身光彩事业。一是开展 “同心就业”活动。
                  通过开展 “同心就业”活动,引导民营企业提供就业服务,采取定向培训招工、联点扶助招工、
                  集中招聘等方式,51家企业与清镇市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定向培训农村贫困学生的合同,毕业
                  后到企业工作。天使医疗、一代食品、长津农业、联合能源等 100多家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农民
                  工、下岗居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岗位 10000多个,先后有 5000多名求职人员与用工单位达
                  成了招聘意向,有效地解决本地群众就业的问题。二是开展 “同心助村”活动。把 “万企助村”
                  活动深化为 “同步小康·同心助村”活动,组织民营企业联系 15个村,落实帮扶措施 10余条,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000多人,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会 20多场次,帮扶资金物资累计达 300多万
                  元,为小康村建设做出了贡献。三是开展 “同心助困”活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等形
                  式,组织全市非公经济人士和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
                  活、解决困难,使其人均收入有了明显增长,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四是开展 “同心助学”活
                        ·
                   · 5 6
                      8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