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 - 普洱年鉴2018
P. 170
普洱年鉴
PU 'ER Y EA R BOOK
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作用和孟连
县民族历史博物馆作为“云南省社会
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的作用,利用其
资源优势,大力普及社科知识。抓好
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云南省社会
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申报工作,并申
报成功,为宣传普及普洱茶文化、茶
马文化、马帮精神等搭建重要平台。
编印《法律知识普及读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知晓我认同我践
行——普洱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
民读本》《普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社科教育宣讲手册》,广泛普及社科
知识。在《普洱论坛》《普洱日报》
开设“社科知识”栏目,刊登最新社
科知识。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目
2017 年 11 月 15 日,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骨干培训暨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镇
标和努力方向,整合社科资源,利用 沅县召开 (市社科联 提供)
“三下乡”平台,组织社科学会、协
会、研究会广大社科专家学者和会 【社科刊物】 2017年《普洱日报·普 科学普及示范基地。
员,赴景东县文井镇开展党的十八届 洱社科》《普洱论坛》覆盖市、县 【队伍建设】 2017年,市社科联加强
六中全会精神宣传和法律知识、计生 (区)、乡(镇) 、村委会和社区。 社科队伍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
知识等咨询服务。成功举办2017年全 全年策划《普洱日报·普洱社科》 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培养一支思想过
省社会科学普及骨干培训会暨经验交 专版4期,刊登文稿18篇4万多字, 硬、治学严谨、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流现场会。 图片12幅;编辑发行《普洱论坛》6 的社科工作队伍。坚持把学习作为提
期18000多册,刊登文稿103篇53万多 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建立学
【学会管理】 2017年,市社科联与 字,图片47幅。策划推出《普洱日 习教育长效机制,采取集中学习、个
民政部门联合开展社团年检、换届选 报·普洱社科》“新时代,新气象, 人自学、组织讨论等形式,开展“三
举、成立和注销审查与指导,确保社 新作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 读·三评”活动,全体干部职工认真
科学术团体健康发展。落实《中共普 精神”专版和《普洱论坛》“学习贯 做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体会文
洱市委组织部关于深化全市非公经 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组织社科 章。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狠抓
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提升 专家学者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研究 干部理论培训学习,选派社科干部到
行动的通知》精神,落实“15311” 阐释,推出了有分量的理论文章,发挥 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社科联、
保障标准。配合市纪委、市委组织 了社科界“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市委组织部等单位组织的培训班学
部做好清理整顿公职人员在社会组 习,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从社科联机
织兼职问题工作。组织开展 “身边 【脱贫攻坚】 2017年,市社科联助力 关选派社科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提
的感动,榜样的力量”“我是一名 脱贫攻坚。选派一名干部到扶贫挂钩 高素质,增长才干,增强工作本领。
共产党员”“重品行、树形象、做 联系点澜沧县竹塘乡老炭山村开展扶 年内,社科联机关两名社科干部被提
榜样”“传承好家风好家训”“革 贫工作,担任村第一书记、村扶贫工 拔为正科级和副处级干部任用。落实
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德耀中 作队长。组织社科专家和单位干部职 《中共普洱市委机构编制办公室关于
华”道德模范专题学习教育等系列主 工走村入户开展调研,全面了解村情 统一设立县级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通
题活动,努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 民情,为全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帮 知》精神,督促各县(区)完善社科
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 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看望慰 联组织,选配好社科干部,加强调研
中华传统美德。开展助力“创文”活 问结对户、困难党员,筹集资金帮助 督查,着力增强基层理论学习的自觉
动。组织市图书馆学会、市青少年儿 老炭山村改善办公条件、文化设施、 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更好发
童工作者小记者协会、市茶马文化研 村组道路。在“助力脱贫攻坚一周 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
究会等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开展 行”活动中,深入澜沧县竹塘乡战马 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作用。年
“书画普洱”“文明城市摄影采风活 坡村进行调研,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政 内,市社科联成功创建思茅区第十九
动”“读万卷书 做文明人”阅读演讲 策和各项惠民政策,开展社会主义核 批文明单位,提升了干部职工素质,
分享活动、“普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 心价值观、民族团结、勤劳、诚信、 助推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市小小调查员”等活动,用实际行动 感恩等宣传教育。参与助力宁洱县同
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贡献力量。 心镇那柯里脱贫攻坚工作,争取省社 【领导名录】
科联支持,在那柯里建立云南省社会 党组书记 张培锋(哈尼族)
134